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闫廷)“一头牛的成长,一个产业的振兴”。近年来,内蒙古察右前旗着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肉牛养殖,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肉牛产业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农民致富增收的“新引擎”。
该旗依托国家产业集群、奶业振兴等项目,把打造标准化人畜分离肉牛养殖场建设作为提高肉牛养殖规模化、规范化的有力抓手,助力农牧民从家家户户养牛向“家家养牛、户户无牛”转变,打造环境整洁、产业兴旺的新农村,让集中养殖小区成为增加养殖户收入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聚宝盆”
记者了解到,在这一行业利好背景下,内蒙古京西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西牧业”)正以其完整的全产业链布局、科技赋能的生产模式和融合发展的创新思路,成为中国牛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牛肉消费市场持续升温,优质产品供不应求
随着天气转冷,牛肉消费进入传统旺季,市场需求持续攀升。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25年第45周牛肉批发市场周均价达每公斤66.36元,环比上涨0.1%,同比涨幅高达9.0%。
这一数据背后,反映了国内牛肉消费的强劲增长势头。
与此同时,国际市场牛肉价格也呈现上涨趋势。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报告显示,全球牛肉价格指数连续23个月高于上年同期,2025年9月份环比上涨1.1%,同比涨幅达15.5%。

北京消费者在挑选产品
内蒙古京西牧业抓这一良机,住在京蒙协作的大背景下,京西牧业作为察右前旗重点引进的龙头企业,总体项目投资达12亿元,占地面积2.3万亩,构建了从种植、养殖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
公司布局包括京西农业种植基地、一万头肉牛养殖基地、两万头肉牛育肥基地、十万头牛肉冷链屠宰加工厂等十大业务板块。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年销售额将超过60亿元,纳税额9000万元,年利润4亿元以上。
在京西牧业的养殖基地,科技赋能已成为提升品质的核心驱动力。公司通过智慧牧场管理系统,运用物联网传感器与大数据分析,对犊牛、育成牛等五大群体实施分群精准育殖,实现放养管理、生长监测全程自动化。
“过去喂料靠力气,汗水混着草屑粘满身;现在都是根据牛的品种、生长周期精准调控的。”一位在京西牧业工作的养殖工人这样描述科技带来的改变。

带动农户增收,推动乡村振兴
京西牧业的发展不仅为企业带来效益,更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近两年来,京西牧业全产业链项目吸纳本地农民务工1000多人次,年人均收入达6万元。
公司与65个村集体经济确立合作模式,按固定比例分红,与3000多户农户签订肉牛托养协议,促使每户年增收5000-8000元。
京西牧业正通过“企业+村集体+政府+基地”的联结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

农旅融合,开拓发展新路径
在京西牧业的发展蓝图中,肉牛产业不仅局限于养殖与加工,更延伸至旅游消费领域。公司投资打造以种养为核心、乡村旅游为基础的“牛文旅”新模式,建成万头肉牛基地、牛村客栈、星空木屋等特色民宿。
这一创新模式已初见成效。2024年,京西牧业的“牛村部落”度假区吸引京津冀等地游客7万余人,成为短途休闲的热门选择。
通过肉牛养殖、乡村旅游、民宿餐饮等多元业态,京西牧业带动周边65个村集体年分红20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400个,月工资4500-15000元,让农民在家门口端稳‘就业碗’、吃上‘旅游饭’。

把握市场机遇,前瞻战略布局
面对中国牛肉消费市场的持续增长,京西牧业正积极把握发展机遇。根据市场分析,中国肉类消费市场虽总量趋缓,但结构调整中蕴藏新机遇。
与此同时,消费需求正在向高品质、健康化方向发展,低盐、低脂、高蛋白的低温肉制品更受青睐。
京西牧业依托察右前旗位于“世界黄金养殖带”的独特区位优势,建立安格斯纯种基础母牛核心种群,在冷链加工环节引入国内顶尖屠宰分割生产线,构建全程可追溯质量管理体系,正与当前消费升级趋势高度契合。

未来展望:打造民族牛肉品牌,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国内牛肉消费市场持续扩大,京西牧业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公司计划到“十四五”末实现肉牛育养量15万头、年出栏7万头,年产优质牛肉1万吨。
在京西牧业的示范带动下,察右前旗肉牛产业正向着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迈进。
从安格斯肉牛的科学养殖,到农文旅的深度融合,京西牧业正以“牛经济”为笔,以“田园梦”为卷,既守护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又激活农文旅的附加值,为乡村全面振兴开辟新的路径。
未来,京西牧业将继续秉持“优种、优质、优量、优效”的发展理念,打造让中国消费者信赖的高端牛肉品牌,推动中国牛肉产业走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打造肉牛全产业链的领军企业。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