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宁1月5日电 作者潘雨洁
竹棍支起运粮的战马、高大的将士,在白色幕布上翻转、跃动,三弦、四胡、竹笛的重奏中,杨成良开嗓唱起薛刚返唐的传奇故事。
这故事杨成良唱了多年,早已烂熟于心,这次的表演却有点不同:幕布前的观众不再是田间地头的村民,而是四处聚拢的游客。
杨成良是青海省西宁市大通皮影艺术团的非遗传承人,元旦假期,他和老伙计们每天都在西宁市水井巷文化民俗年货市集表演。
“水井巷”街区,地处西宁市人流量密集的中心地带,曾是西宁古城商业集散和发展的源头,承载了当地人热闹繁华的记忆。
为改善老街设备布局陈旧、道路拥堵等问题,提升城市形象,当地政府历时两年多,对“水井巷”搬迁改造。
临近春节,老街新开。晴日里,大红的福字、对联掩映着仿古风格的商铺,游客熙攘往来,年味将浓。
戏台子上,青海“花儿”(一种流行于中国西北的民歌)唱正酣,市民在老字号油炸糕门店前排起长队,与思慕已久的甜蜜滋味“重逢”。
杨成良记忆中,“年味”是从皮影戏开始的:“小时候,皮影戏就像电视一样吸引人,腊月里每个村子都在演。”
如今,皮影戏从村口搬到商业街,他觉得“一点不违和”,“行头、工具、唱腔,都是从师傅手里传下来的,不仅现场演,还开直播。”
听完皮影戏,西宁一中的学生吴曦和朋友在商业街古色古香的老牌坊、竹灯笼下自拍,“我平时经常听京剧、穿汉服,同学中喜欢‘国潮’的特别多。”她说,“逛街不一定喝奶茶、看电影,传统文化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文化民俗年货市集上,青海土特产品琳琅满目,地方小吃店与盘绣、堆绣等非遗手工坊门脸相对,艺人们“秀”指尖技艺。手中拿着热气腾腾的小吃,游客们纷纷驻足观看。
两侧墙面海报“讲述”老街百年发展变迁,熨斗、磨盘、犁等老旧家电农具沿街摆放,从中一瞥河湟地区曾经的农耕民俗场景。
青海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马富成和几个同学围着市集中央的四根立柱,调好颜料、爬上梯子,细心给柱面图案上色。“陶罐、拉面、蒙古包…每个柱面各不相同,这些图案代表青海最具特色的产品和文化。”他介绍。
“文化可展示、可体验、可消费,才能流传常新,非遗产品大多从民间来,也应在当下回归市井生活。”水井巷中心负责人莫强觉得,传统文化可通过商业扩大影响力,商圈则利用文化内涵提升经济价值。
在莫强看来,城市中一些老街改造“越改越新”,“建筑上、内容上都失了自己的特色。”因此,要“文脉”与“商脉”相统一、形式与内容相结合,通过场景打造引起消费者记忆和共鸣,才能激发老街新活力。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