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解树森
“我的初心就是‘成为警察’,我的使命就是‘把警察这份职责做到极致’,我热爱我的身份,更爱这份责任给予我的勇气与担当。”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期间,深圳交警西部高速公路大队民警刘海峰在一篇《走好新时期道路交通“长征路”》的心得体会中这样写道。
7月24日晚,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刘海峰在宿舍突发疾病,年仅47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夜。他留在西部高速公路交警大队的,有一张办公桌,桌上只有一部电脑;有一辆警车,是他所在中队最旧的那一辆;有一把枪,枪把已经被擦得锃亮……
27年的从警历程,包括19年的警校教员生涯,8年的交警之路。生前,刘海峰是大队一中队的中队长,负责守护广深高速公路,48万公里的巡逻里程,是他在广深高速上留下的忠诚“记录”。8月6日上午10时,刘海峰的遗体告别仪式将在深圳市殡仪馆1号厅举行。过去与他交流过警务技能的香港警队也发来吊唁,希望能在追悼会上送他最后一程。
警队资深教官投身交警一线
壮实的身材、晒得黑红的皮肤、衣服上出汗留下的大片盐斑,这是刘海峰曾给记者留下的最初印象。1992年,刘海峰参加工作,之后便开始了在深圳警校的从教工作,教授警务技能,包括射击、警察战术等等。
“刘老师作为枪械教官,他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名人民警察必备的基本技能,更是以快速、精准的方式,在特殊情况下为受害者争取更多的生命救援时间。”一位刘海峰带过的学生对记者说,他在课堂上从组装到射击,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演示过程,依然历历在目。“警察是一个终身的职业,要求有终身的训练。”刘海峰曾对记者说,这是他对警察工作的认识,也是对个人的要求。他希望能通过终身的训练,不断提升警务工作水平,对得起身上的这身警服。
2011年,刘海峰选择成为一名交警。从一名资深教官,一跃成为交警岗位的带头人,刘海峰从一点一滴学起,下足了一番苦功夫。广深高速宝安至同乐路段,是学生上学放学、上班族上下班必经之地,交通瓶颈主要表现为“出不来、进不去”,每天早高峰持续到10时30分,晚高峰持续到20时30分才能结束,拥堵长期困扰着周边居民。刘海峰下定决心解决这一难题,他反复与中队经验丰富的民警研究,通过查看监控、多次实地体验、与广深珠高速公路公司沟通协调,最终确立了“微治堵”措施,以封闭、迁移、扩容三步骤,既解决了车流冲突交汇引发的“蝴蝶效应”,又把对高速公路的影响降至了最低。2018年底改造完成后,这一“关口”车行顺畅,为市民至少节约了30分钟的通勤时间。
做好“琐碎”小事全力维护高速安全
刘海峰所在的西部高速公路交警大队下辖5条高速公路,他带领的一中队主要守护广深高速,管辖道路里程为主道51.8公里、匝道32.2公里,占大队所辖道路总长33.04%。
记者了解到,广深高速于1994年正式通车,是深圳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更是直通京港澳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国庆节期间,受广深高速虎门大桥堵车影响,从10月2日14时开始,车流“倒灌”至新桥路段,且拥堵不断向后蔓延。而后方不远处就是深圳机场的鹤州出入口,如果处置不及时将会导致车辆无法进出机场,严重影响市民出行。刘海峰带领中队队员,穿梭于水泄不通的车流中,一边处理突发交通事故,一边做着堵车市民的情绪安抚工作。来接替他工作的换班民警几次三番催促他快去休息,他都是那句话“没事,我能扛得住”。直至10月3日夜里,交通恢复正常,他才回到大队。这一奋战,足足持续了30多个小时。
如今,广深高速已经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陆路通道,集“湾区通勤、口岸过境、市内主干”三种交通功能于一体,日均车流量20万辆,高峰期达60万辆,为当初设计流量的10倍。“高速公路上无小事,发现事故就要赶紧处理,有隐患就要赶紧清除。”每天,刘海峰都会跟民警和队员重复这句话。
劝离误入高速公路的行人、非机动车,排除高速公路上突然出现的故障车辆、掉落物,检查处理道路周边缺失、污损的标识标牌,遮挡视线的树木……仅2018年,刘海峰和队员就处理了行人违法上高速警情652宗、排除故障车辆11142辆、快速处理简易事故28218宗,联合所辖高速公路业主单位排查治理8大事故黑点、新建标识标牌32块、增加爆闪提示灯200余个等,有效提升了广深高速交通安全系数。
最是平凡抚人心。八年如一日,在他的带领下,把“人民生命安全”置于首要位置的“琐碎”坚守,广深高速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逐年下降,2018年仅死亡1人,为建队以来最低,更为深圳交警保持连续13年交通事故持续下降的纪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宿舍突发疾病“峰哥”离世
7月24日,刘海峰本来轮到中午才值班(15:00-22:00),但他还是和往常一样,早上7点多就到了队里,和同事一起吃饭、开会、巡逻。晚上7点多,刘海峰回到大队,在楼下时,他给队员打了一个电话,让队员帮他停车。
“他平时从来没有让我帮他停车,我下去一看,就感觉他身体不舒服了,手扶着车,额头上有汗。”队员告诉记者。刘海峰拒绝了队员要扶他上楼的要求,而是交代队员先把他手里的巡逻单上报,他自己回宿舍躺一会儿。一个多小时后,有队员到刘海峰的房间看他情况如何,惊愕地发现他脸色变黑,地上还有呕吐物,队员赶紧通知其他同事,并大声呼喊“峰哥!”。民警、队员闻讯纷纷赶来,有的按压人中,有的做心肺复苏,但刘海峰迟迟没有反应。“峰哥!快醒醒!”宿舍里不断响起哽咽的呼喊。
21时许,120救护车赶到,救护人员判断必须现场实施抢救。22时30分,抢救停止,刘海峰离开了,没有留下一句道别。
7月28日上午,家人开着刘海峰生前使用的那辆银色小汽车前往墓园。途中,一辆私家车一直跟在车尾,后来车主超车时摇下了车窗,向着刘海峰的车敬了一个礼。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