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时尚生活 > 教育

破除SCI崇拜 回归学术初心

时间:2020-08-12 16:12:59 来源:光明日报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强调,要逐步规范学术论文指标,论文发表数量、论文引用榜单等仅作为评价参考,不以SCI(科学引文索引)等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此次改革与年初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遥相呼应,意在破除片面、过度使用SCI论文相关指标,鼓励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提出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为高等学校未来的学术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学术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精华。自古以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就是学者从事学术研究的初心和使命。现代社会,大学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知识分子和公众对社会进步的希望。通过学术研究,追求真理、服务教育和奉献社会是每一个高等学校工作者的时代使命。科学评价学术成果是保障学术质量的基础。SCI收录了万余种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期刊,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科技文献索引系统。与其类似的还包括SSCI、A&HCI等,这些系统都已经成为进行学术研究必不可少的检索和分析工具。

  20世纪80年代,国内的学术评价制度刚刚起步,引入SCI充当评价标准对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具有一定作用。但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学术评价的直接依据,学术研究领域逐渐出现过度、片面追求论文数量、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指标的学术现象。SCI指标成为学校资源配置的指挥棒,也变成学者研究工作的紧箍咒。对SCI的崇拜使一些学者放弃了从事学术研究的初心,不惜通过造假、买卖和人情等方式证明自身的学术价值,这也造成了学术使命的扭曲和学术文化的堕落。

  SCI等文献检索系统是学术研究的必要工具,但不应成为学术评价的唯一标准。不顾学术研究的客观规律,盲目追求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是造成学术乱象的直接因素,大学相关的建设制度和建设方案缺乏对学术水平和创新贡献的科学评估则是诱发盲目崇拜的深层原因。因此,在项目评审、人才评价、职称评审和考核奖励等方面,应遵循学科特色、重视代表性成果的创新和意义,避免功利导向。

  很多专家、学者和研究生都在期待这些要求的具体实施,希望从焦头烂额的指标追逐中解放出来。目前,一些“双一流”建设高校已经根据自身实际,结合相关文件提出完善评价体系的举措。未来的学术评价中,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学术活动已经基本成为共识。如何通过制度和机制保障改革目标落实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从改革方向来说,学术评价应当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树立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的政策导向,引导高等学校工作者反思学术的使命,形成诚心敬业的治学风气。

  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应当体现学术的初心和使命,鼓励学者求真、求新、求深做学问。追求这一目标,需要探索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综合评价体系。健全分类评价,避免一刀切。对不同类型的学术研究分类,建立各有侧重的评价标准是十分必要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国防科研的研究定位和研究目标不同,成果形式自然不同。理科、工科、人文、社科领域不同,学术成果的产出周期、转化方式和社会效益也不相同。学术评价的标准宜分领域、分学科、精细化,反映该学科的学术研究规律。完善同行评价,避免至上论。

  学术成果的价值判断,是纠偏数量和数据至上的主要方式。代表作和同行评议制度是对成果进行价值判断的可行方法。评议中违反职业操守的人情和腐败是同行评价制度面临的挑战。明确评议专家的选拔、权力、责任、回避和制约等规范,设置透明、合理的评议程序,保障被评议人受到公正的对待和学术成长机会,都需要在具体制度中进行强化,公正看待成果,避免走极端。

  破除SCI崇拜,不应绝对否定学术成果的数量意义,而是强调成果形式的多样性和成果质量的重要性。论文、著作、研究报告、新技术、新工艺等都是学术成果的表现形式,学术评价的任务是透过形式看到成果的质量和价值。学术评价是服务于学术研究的。学术的初心和使命是学术文化的生命线,但也需要公正合理的制度予以呵护和扶持。新的评价体系如何更加科学完善,最终还要看能否促进学术研究的良性发展,学术评价和学术文化相互促进才能使学术回归初心。(作者:王曼倩,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刘坤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