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落实“健康中国”“三品”行动等国家战略
消费日报讯 (记者 王薛淄)近年来,新技术、新工艺、新原料、新业态不断涌现,推动食品行业发展壮大。数据显示,2021年1—12月,全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187.1亿元,同比增长5.5%。食品工业对国内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这离不开我国食品工业持续的探索和创新。
步入疫情常态化阶段,食品工业的创新驱动力又将体现在哪些方面?6月23日,在《2021年度中国食品工业创新发展报告》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食品产业部主任于学军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他表示:“疫情使人们的生活发生变化,而需求模式的差异也将促进供给模式的快速适应性改变。”
第一方面是预制菜、自加热食品成为风口。疫情初期人们囤积方便面等食品,后来螺蛳粉、自加热食品、预包装食品、预制菜肴等产品不断上市,桂林的螺蛳粉风靡大江南北、预制菜肴品种愈加丰富、自加热食品让人们从厨房中解放出来,企业把中华美味菜肴工业化,让消费者在家里通过简单的烹饪即可吃到餐厅的美食、各地的风味食品。
第二个方面是营养功能食品发展势头良好。受疫情影响,人们对健康、免疫力更加重视。有资料显示,人们在健康上的投入比上年增加8—10个百分点,膳食营养搭配理念进一步为消费者认知、接受。消费理念的转变带动复合营养素、营养强化食品、膳食纤维食品、益生食品、功能发酵制品、全谷物食品等食品品类发展。
第三方面是积极落实“健康中国”“三品”行动等国家战略。一是针对特殊人群开发产品,如老年功能食品、婴幼儿辅食、糖尿病人低血糖生成指数食品、高原高寒作业人群抗疲劳抗缺氧食品等;二是持续攻克“卡脖子”产品技术,如婴幼儿乳粉用OPO结构脂等基础材料、功能性益生菌等技术产品开发,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自立自强;三是贯彻落实“树立大食物观”思想,植物基食品、细胞培养肉等未来食品创新力度加强,植物基酸奶、人造肉(素肉)等产品不断上市;四是针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大了在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技术研发推广,如传统白酒产业智能制造应用成为典型;五是针对共性技术进行推广,如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不断得到推广应用,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结合不同的细分食品行业进一步研发应用。
最后,于学军说:“我们在《2021年度中国食品工业创新发展报告》中总结了10个方面的创新,而这些方面的创新,将有效推动食品产业技术进步,提高行业的国内外竞争力。”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