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非凡十年

技能兴国 擘画新时代轻工人才建设新蓝图(科技人才篇)

时间:2022-10-21 11:17:11 来源:消费日报

  消费日报记者 张丽娜 □ 胡 静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再次把人才工作的重要性提到了全新的高度,为我国人才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大局的关键位置,发出一连串时代强音,指明了新形势下人才发展的主要方向,擘画了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蓝图。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

  从2018年5月14日,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名单揭晓,89位大师获得我国工艺美术界最高荣誉称号,到2022年8月5日,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名单出炉,108位大师实至名归;从成功举办首届国家一类大赛,累计举办国家二类大赛86届次,覆盖轻工16个行业、36个工种,到参训参选参赛人员超过50万人,预赛选手超过16万人,决赛选手近2万人;从20多年来,累计鉴定工种144个、近50万人,到高技能人才占总鉴定人数的23%……

  沿着总书记的指引,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秉承技能强国、技强轻工理念,通过建设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队伍、服务工艺美术传承创新、表彰弘扬先进、以赛促学砺精兵、强化职业教育等工作,不断涵养让人才“如鱼得水”的良好生态,充分发挥其投身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才“活水”源源不断。

  胸怀大国使命 弘扬工匠精神

  国之英才,实干兴邦。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大国工匠是职工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体现在他们身上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支撑改革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开宗明义。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在全国轻工行业联合开展“轻工大国工匠”推荐学习活动,共推荐102名轻工行业大国工匠,开启了弘扬轻工行业工匠精神的新篇章。

  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仪式上,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颁证大会备受瞩目,108位新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身披荣光,接受工艺美术行业的最高授勋;大会同时授予16家工作室“轻工大国工匠创新工作室”称号。

  ……

  大国多良材。自古以来,中国就不乏能工巧匠——赵州桥举世闻名、鲁班技艺影响世界。时代发展到今天,“汉绣大师”“剪纸大师”“木雕大师”“紫砂大师”……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一代又一代大国工匠身体力行,不断展现出对职业技能的执着专注和极致追求。

  “将一份工作做到极致”——这是对工匠精神最精准的诠释。从2016年至2021年,工匠精神先后五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折射出“中国制造”由“以量取胜”向质的飞跃的转变,也体现了大国工匠无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和备受尊崇的地位。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成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委员会,与大师们携手同行、共促发展,开展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务实工作,为行业振兴贡献力量。

  凝聚自律共识,引领规范发展。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起草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自律管理办法》。每年组织80岁以下的国大师进行自律自治、服务行业年度登记工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自律管理办法》翻开了大师队伍自律发展的新篇章,推动全行业兴起了自律自治、规范发展的良好风尚。资助基地建设,推动非遗传承。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北京非遗基金会合作,开展资助“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基地”工作,召开非遗传承基地工作会议和交流座谈会,为传承基地搭建了高端展示交流平台。组织大师进校园,助力工美职教。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开展了“创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暨百名大师进校园”活动,60位国大师、58位省大师与38所基地院校开展了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工艺美术职业教育繁荣发展,为工艺美术传承创新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打造精品展会,促进市场繁荣。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举办了两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有效地展示了传统工艺发展成就,有力地带动了工艺美术市场繁荣。强化宣传推介,传播大师风采。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对代表性国大师进行专题采访,制作大师系列宣传片,系统性地宣传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匠心匠艺和精神风采,创办了中国工艺美术专刊,发布行业资讯,解读政策法规,为中国工艺美术提供全新的展示平台。开展调查研究,服务政策落实。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承接文旅部《传统工艺案例汇编丛书》编制项目,组织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等15家协(学)会积极调研、收集整理、反复研究、数次修改,完成了《丛书》的编制工作,为政府和行业推动传统工艺发展提供了典型的案例参考。向文旅部报送《轻工行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进展情况总结报告》,总结《振兴计划》重点任务实施情况,为进一步推动传统工艺振兴提出了切实的意见和建议。

  这些务实有效的工作成为推动我国传统工艺产业繁荣发展的有力举措,也为轻工行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积极做好轻工技能人才培养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轻工强国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2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举办,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的亲切关心、关怀和高度重视,也激励、鼓舞了更多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胸怀行业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让工匠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搭建赛训平台 落实强国战略

  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技能人才是轻工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推动轻工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国轻工业的重要使命。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积极贯彻技能强国战略,举办轻工职业技能大赛、启动职业能力评价新机制、组建轻工业职业能力评价中心……一套组合拳打出了行业培育和发展技能人才的力度、速度、强度与高度。

  “十二五”期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先后举办焙烤技能大赛、啤酒品酒师技能大赛、缝制机械装配维修工和眼镜验配技能大赛等多项赛事,其中眼镜验配技能大赛有6700人参赛,13人被推荐为全国技术能手人选,2人被推荐为“五一劳动奖章”人选。

  从“十三五”到“十四五”,轻工职业技能大赛不断推陈出新、捷报频传,为中国轻工业转型发展培养和选拔了一大批技艺精湛、行业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能人才。

  2020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圆满完成了12项24个职业国家二类竞赛和1项行业竞赛,共有12450名选手参加预赛,1878名选手参加总决赛。通过竞赛比拼、层层选拔,73名选手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69名选手获得“全国轻工技术能手”称号,5名选手荣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同年12月,来自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的孙岩、来自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的李德鑫等5名选手组成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代表队,在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上奋力拼搏、勇创佳绩,取得两金两银一铜的优异成绩,获奖率100%。

  2022年10月15日,瑞士传来喜讯,中国选手李德鑫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家具制作项目中斩获首金。这是中国代表团在本次比赛中取得的首枚金牌,也是中国自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在家具制作项目上获得的首枚金牌。继2020年代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在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中荣获家具制作项目金牌后,轻工“小将”李德鑫这次终于站在了世赛的领奖台上,迈出了走向国际的新步伐。

  李德鑫的梦想成真是新时代下中国高技能人才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20年来,轻工职业技能大赛选拔机制不断优化,卓越人才脱颖而出。截至目前,在人社部指导下,在财贸轻纺烟草工会的支持下,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有关行业协会成功举办了首届国家一类大赛,累计举办国家二类大赛86届次,覆盖轻工16个行业、36个工种,参训参选参赛人员超过50万,预赛选手超过16万人,决赛选手近2万人;产生全国技术能手440名、轻工技术能手1771名;28名选手荣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

  轻工职业技能大赛为服务广大从业者技能成才搭建了有效平台。部分轻工竞赛在传统赛事的基础上还创新形式、丰富内容,使大赛功能得到进一步延伸。其中,全国眼镜、陶瓷、皮革、焙烤等技能竞赛设立了在校学生组,拉近了师生与企业的距离,拓宽了院校了解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渠道,推进了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推动了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有力地促进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职业技能竞赛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对壮大技术工人队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言犹在耳。截至目前,我国轻工企业从业人员超过3500万,占全国工业就业人数的29%。其中,高技能人才比例不断提高,一批全国轻工劳模、全国技术能手、轻工技术能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轻工大国工匠等杰出高技能人才从职业技能竞赛中走出,为产业发展和技艺传承做出积极贡献。

  培育技能人才 领航“技能轻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如是强调。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等级评价。2022年3月,人社部出台了《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要求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完善职业标准,创新评价方式,规范评价流程,坚持考评结合、逐级认定,客观公正评价。

  人才评价是人才培育工作的“指挥棒”。在人社部的指导下,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构建了适应轻工行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全力推进轻工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和职业能力评价工作开展。全面贯彻国家改革精神。作为人社部正式批准的第三方评价机构,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认真落实国家职业能力评价改革的要求,勇担职责使命,承接政府职能,试点开展14个轻工特有工种的技能等级评价工作,同时开展151个职业的自主评价。评价制度更加完善。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制定了《轻工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工作实施方案》,修订完善了《轻工行业职业能力评价工作流程》,补充制定了《轻工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考评员、审查员、督导员管理办法》,印发了规范宣传的约束性文件,形成了《轻工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管理办法及规章制度汇编》,为高质量开展轻工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提供了制度保障。评价体系更加健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成立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轻工业职业能力评价中心,并批准建立评价总站34家、直属基地63家;共培训考评员、督导员2100余人。及时更新教材标准。2021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承担、参与制修订职业技能标准14个,完成《互联网营销师》《缝制机械装配调试工》2个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计划2022年底完成已列入人社部三年计划的41个职业工种的教材和题库的编制工作。同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还完成《文物修复师》《宠物美容师》2个轻工行业职业技能评价规范,为开展职业能力评价提供了标准保障。积极开展新职业评价。2021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牵头制定的《互联网营销师》国家职业标准由人社部正式发布。今年3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向人社部提交了增项申请,申请将互联网营销师、家具设计师、室内装饰设计师等11个职业纳入等级认定职业范畴。牵头参与修订职业大典。受人社部委托,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轻工领域的单位积极参与2015版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申报了39条新职业建议和22条大典修订建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向人社部申报的斫琴师、乐器设计师、工业设计工艺师、钟表设计师、日用化学用品配方师等职业被纳入新版职业大典,目前正在公示。稳步推进自主培训。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编制了轻工行业培训基地管理办法和工作流程,牵头编制《工艺美术品设计师轻工行业职业能力评价规范》,为开展工艺美术类职业培训奠定坚实基础。与上海、湖北、山东、云南、绍兴、义乌等地工艺美术协会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开展工艺美术类职业培训。轻工自主培训职业工种更加广泛,职业能力评价基础更加夯实。

  一连串亮眼工作成绩体现了中国轻工业落实与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评价工作的坚定信念与决心。20多年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累计鉴定工种144个、近5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总鉴定人数的23%,为推动轻工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济济多士,乃成大业。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引下,中国轻工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加强轻工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厚植大国工匠有生力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系统,以实际行动落实国家技能强国战略,以高素质人才建设“技能轻工”,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轻工力量。

  十年回眸,再谱新篇。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中国轻工将继续以昂扬之姿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张海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