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热点聚焦

京东前三季度收入和用户数加速增长 低线级市场拓展成主要驱动力

时间:2019-11-15 18:49:28 来源:消费日报网

  北京时间11月15日,京东集团(纳斯达克股票代码:JD,以下称京东)发布了2019年第三季度业绩,显示其第三季度在在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GAAP)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均实现盈利,其中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30.9亿元人民币(约4.3亿美元),同比增长160.6%。截至2019年9月30日,京东过去12个月的自由现金流增长至156亿元人民币(约22亿美元),环比二季度同期大幅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京东过去12个月的活跃购买用户数为3.344亿,环比二季度同期新增1300万,创下近7个季度以来最大增量。

  如此战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京东在低线市场的发力。近年来,京东已经成为中国电商中“高品质”、“可信赖”的商品和服务的首选平台,同时战略投资零售线下门店、完善“万镇通”服务网络,加之其自营物流“24小时达”已覆盖绝大多数中小城市——在此多方因素下,京东在低线市场的快速拓展并不让人意外。

1.jpg

  首先,“货”得过硬。传统观念中“下线市场”往往被贴上“低价”、“山寨”等标签。但据京东的消费数据显示,低线用户在教育硬件、大型家电、饮食健康等领域的消费需求毫不逊色、甚至超过高线市场。而京东的强项正在于此,以更适合用户、与用户消费能力和需求精准匹配的好货赢得用户信赖。

  其次,“入口”要覆盖。11.11期间,重庆“京东电器超级体验店”正式营业,近5万平米面积、1517个品牌、超过20万款商品……是全球面积最大的电器体验店,更重要的在于,在超体店之前,京东已在重庆市的38个区县开设了300多家京东家电专卖店,在全国各省已达1.2万家,整合各大电器品牌,为低线级市场用户提供线下体验线上购买的机会。除了家电下沉,还有电脑数码下沉、超市、服务下沉等等,砍掉流通中间渠道,缩减流通成本,真正为用户提供价值,自然也可以得到用户的信赖。另外,社交电商平台“京喜”三季度末正式上线,并接入微信一级入口。京喜主攻工厂直供、高频日用品、品牌特卖这三类货品,将优质低价的产品通过平台整合,直接对接给用户,满足下沉新兴市场消费升级的需求。

  最后,“路”要通。此前京东物流已发起“千县万镇24小时达”时效提速计划,该计划重点针对低线城市城区、县城以及周边乡镇,预计2020年实现,通过“24小时达”,一方面将为全国消费者尤其是四至六线城市享受同等时效的极致物流服务提供便利,另一方面通过基础设施完善和物流服务渗透,将大大激发低线市场消费活力,同时拓宽当地农产品和产业带上行渠道,助力消费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

  此前,曾有媒体分析指出,从用户角度而言,下沉市场是电商们最后的获客空白区。根据相关数据,乡村手机网民占全国的25%,但移动购物人群不及全国的10%,与此同时,尽管乡镇网民12点后睡觉人群比一线城市少10%,但其可支配时间更为充裕,这些均构成电商获客的蓝海。

  因此,社交电商与下沉市场,正是电商行业未来的方向所在。

  目前,京东的未来布局思路可总结为突破与裂变两块。所谓突破,是指在现有零售生态中扩展用户与业务,这也是当前京东零售集团向下沉市场、向社交电商等分支的发展轨迹;裂变则是全新的脉络,涉及技术、物流、数科等领域的对外拓展与输出。

  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先生曾指出,受人尊敬的企业不是导入流量、巩固自身地位的巨无霸,而是俯身为路,为无处不在的零售场景助力的赋能者。京东愿成为这样的赋能者,与合作伙伴共创共赢。

  正因如此,京东正构建平台、用户、行业的“强关联”产业互联网,从商品开发、大数据营销、智能供应链、智能物流、互联网金融等全链条入手,从根本上补足低线级市场零售体系存在的短板,建起覆盖城乡的低成本、高效率零售服务网络,真正填平数字鸿沟、缩小城乡差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李志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