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常处于压力过大、情绪焦虑的状态,很容易导致突然性耳聋。日前,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一位年轻的耳鼻喉听力室技师“中招”。专家提醒,如果耳朵有“堵住了”闷闷的感觉,或者突然出现嗡嗡响、滋滋响等耳鸣声,警惕是突发性耳聋发生前的听力下降症状,而这种疾病黄金救治时间是72小时,应尽早到医院排查原因。
压力太大疲劳过度
听力室技师突然失聪
日前,中山六院一位年轻的耳鼻喉听力室技师小思(化名)突然出现了右耳耳鸣、耳闷等症状。当时她没太在意,以为过一会儿就好,但是第二天早上起床症状没有丝毫改善,反而右边耳朵听力也开始有点不清楚。
小思本身就是一名听力师,职业的敏感性让她意识到此事不简单,连忙让同事帮忙进行纯音听阈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右侧耳朵中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拿到结果后,专科医生为小思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并排查病因。原来,因为最近工作较多,小思长期持续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压力让她失眠,无法好好休息。幸运的是,由于求诊及时,把握住了黄金治疗期,在经过一个疗程的用药治疗后,小思很快恢复了正常听力。
紧张疲劳都是
导致突聋的“帮凶”
中山六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刘天润主任医师介绍,门诊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大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发病前精神紧张、压力大、劳累或者自身存在某些全身性疾病等。
目前,普遍认为内耳血管循环障碍是突聋最常见的原因。中青年人群会由于工作、生活原因压力大、造成精神过度紧张,这种紧张会引起耳蜗动脉痉挛,影响内耳供血,造成神经受损。而本身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等全身性疾病的中老年人,在季节交替气温气压突然变化、假期生活规律突然改变、情绪剧烈波动、过度劳累的情况下都可能面临动脉栓塞出现急重度听力损失的状况。
耳朵“堵住”了
或是发病征兆
其实,突聋发生时并不是什么都听不到了。例如,有时一觉醒来,你并没有感觉完全听不见,只是有耳朵“堵住了”闷闷的感觉,或者突然出现嗡嗡响等耳鸣声,这时就要注意了。这可能就是突聋发生前的听力下降症状,应及时向专科医生咨询,不要麻痹大意。除此之外,还有些人会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当已经很明显感觉到一边耳朵听不见了,那么此时听力下降的程度已经是比较严重了。
刘天润表示,突发性耳聋发病72小时是救治的黄金期,越早治疗听力恢复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在发觉突然听力下降、耳朵突然出现耳鸣或耳朵有闷塞感时,一定要第一时间就医,进行听力检查。
专家提醒,突聋急性救治期的一个疗程为10天,在此期间无论有无效果都应坚持完成治疗。有的患者治疗第二天听力就恢复了,马上要求停药,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停药过快可能会造成病情的反复。还有一些患者在一个疗程结束后,听力可能恢复得不理想,但也不要灰心,因为发病1~3个月之内,仍有恢复的可能。如果3个月后听力状况稳定了,仍未恢复到理想状况,可佩戴助听器进行听力补偿。(全媒体记者梁超仪 通讯员简文杨、李饶尧、谭艳)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