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湿湿的还发痒,却没有挖出耳屎,这是怎么回事?外耳道潮湿而痒,多为外耳道真菌病。致病的真菌种类有很多,以曲霉菌、青霉菌及念珠菌较常见。游泳、淋浴、中耳流脓、耳内滴入各种抗菌药物、挖耳损伤等,均为诱发因素。
外耳道真菌病在早期表现为耳内发痒,有闷胀感,还有少量水样分泌物。时间长了,因外耳道表皮脱落,与菌丝体共同形成痂皮,阻塞外耳道或覆于鼓膜表面时,可出现听力减退及耳鸣。若伴有细菌感染,可引起外耳道内肿胀、疼痛。
我们检查患者的外耳道,常见到外耳道深部有白色、灰色、黄色或烟黑色霉苔,如薄膜,有时呈筒状、块状。取样置于玻璃片上,滴加少许10%氢氧化钾溶液并适当加温,放到显微镜下即可见到菌丝体或芽孢状物,这时诊断就明确了。一般可采取在外耳道内滴入少许3%水杨酸酒精溶液,或用棉签蘸少许达克宁霜、克霉唑软膏涂抹外耳道等方法进行治疗。
预防外耳道真菌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别经常挖耳 频繁挖耳有可能人为地将真菌带到外耳道中,而且耳屎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经常被清理干净,也使得耳道失去了一道防护屏障。
保持耳内干燥 保持外耳道干燥,不给喜欢潮湿的真菌生长提供土壤。如果游泳、洗头时外耳道进了水,可将头偏向进水的耳朵并朝着地面,同侧单脚着地跳跃几次,使耳中水在震动时流出。
不滥用抗生素 在外耳道长期滴入抗生素也容易引起真菌感染。细菌和真菌有拮抗作用,如果抗生素用得多,细菌受到抑制,真菌就会大量繁殖。所以,没有明确细菌感染指征,没有医师指导,切勿滥用抗生素。
(作者: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五官科主任)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