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中国经济 > 曝光维权

“加速包”真能加速抢到票吗

时间:2020-01-10 09:36:56 来源:潇湘晨报

  春运来了,返乡乘客之间的抢票战开始白热化,抢票软件也迎来了“旺季”。那么,市面上那些五花八门的抢票软件,是否真的能够像宣称的那样有效呢?各种各样的“加速包”是否真能帮助用户快速抢到车票?
  三款软件加速包实测效果并不理想
  为亲身体验,记者随机选取市面上较为常用的三款抢票软件同时进行了测试,这三款软件分别是飞猪旅行APP、高铁管家APP和携程APP。
  记者在三款软件上分别选定2020年1月18日北京至长沙的D403次列车,这趟列车在三款软件上均显示为抢票中。随后在未使用任何加速包也未使用任何充值效果的情况下,记者分别操作这三款抢票软件进行不限座位的抢票。大约10小时之后,三款软件均无收获。
  随后,记者购买了两份加速包,分别是携程APP50元/份的光速包以及飞猪旅行40元/份的高速包,再次选择同车次进行测试。两款加速包分别宣称拥有“较高”成功率和47.1%的成功率。记者测试发现,携程光速包在10分钟内抢票次数(即刷新次数)达1400多次,刷新速度是免费模式的近5倍。但12个小时之后,这两份加速包也未能成功抢到票。
  记者还发现,目前市面上常用的抢票软件除了推荐使用加速包之外,还提示用户充值会员也可提高抢票成功几率。但要想成为抢票软件的会员,用户必须先支付会员费。记者在缴费成为智行APP会员后,同样进行了抢票测试。截至记者发稿前,尚未抢票成功。
  抢票原理是捡漏,并不一定成功
  既购买了加速包,又购买了会员,为什么还总是未能成功抢到票呢?
  业内人士表示,从技术上来讲,抢票软件的背后其实就是无数个“爬虫”,每个爬虫就是一个探测机器,它可以模仿你去指定的网站采集信息,然后再把结果告诉你,这个原理跟搜索网站类似。抢票软件背后每一个爬虫都会不停刷新12306网站,一旦发现余票就会拍下来,本质上就是一个捡漏的过程。所以从技术上来讲,大多数抢票软件还是能起到作用的,因为如果是靠手工刷新的话,将会非常耗时耗力。
  但抢票软件并不一定能抢到票。该业内人士表示,“既然是捡漏,那就还得取决于有没有漏可捡。所有的抢票都要在12306系统排队,多花钱不一定就抢得到票,有的加速包甚至抢不过手动买票。不仅如此,用户在第三方软件上购买了加速服务时,其实很难判断该软件是否真的为你增加了更多的节点,提供了更快的网速。所以说,如果某某软件标注了百分之多少的成功率,大可不必当真。”
  实际上,记者从长沙铁路部门获悉,从去年开始,12306就已上线“候补”功能,相当于官方的免费抢票渠道,一旦系统内显示有退票,就会第一时间提供给候补用户。
  抢票需注意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在网络抢票中,用户除了需要向第三方抢票平台提供自己的12306账号授权,包括姓名、身份证号、乘车人信息等,还往往都会绑定个人支付信息。
  经常从事票务工作的长沙湘辉旅行社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只要登录过你的12306账号,不管你有没有退出,你的个人信息就会自动保存到这个平台。因此在第三方平台购买火车票时存在个人信息泄露及财产安全风险。一些不知名的抢票软件缺乏网络监控技术或者失德失信,就无法保障用户信息安全。”
  该工作人员还提到,比信息泄露更可怕的,是还有一些钓鱼网站也打着抢票的幌子搞欺诈。他提醒,消费者在购票过程中不要轻信网上形形色色的抢票通道,如确有抢票需要,也应选择大公司大平台。
  应对个人信息泄露及财产安全风险,更重要的是执法监管不能缺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些抢票软件可能涉及不法产业链。监管部门有责任依法依规打掉它,特别要注意上下游产业链里的“内应”。
  观点 抢票软件是现代“黄牛”?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面上较为常见的抢票软件多达60余种,几乎所有抢票软件都会通过加速包等方式来获利。有调查显示,50%的人认为抢票加速与黄牛倒票本质上差异不大,因此可以称之为现代“黄牛”。
  有业内人士表示,抢票软件本质上和“黄牛”一样,都破坏了公平的购票环境。火车票的售卖应该公平,但抢票软件却将购票变成了财力比拼,人们明知使用抢票软件不合理,但却不得不向科技妥协。而抢票软件正是抓住了人们这种模糊的心理,这显然算不上“健康”的消费秩序。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公司电子所副总工程师、12306技术部主任单杏花认为,从某个角度来讲,抢票软件确实是迎合了旅客的需求,但是第三方抢票软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量刷新系统会消耗12306资源,导致系统服务瘫痪。另外在退签的处理规则上也存在跟铁路规范的收费标准不一致的地方,会多收旅客的退票手续费或改签费用。(本报实习记者杨店长沙报道)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黄青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