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产业经济 > 家居

大规模设备更新 家具制造业脱胎换骨

时间:2024-08-09 10:25:41 来源:消费日报

  本报讯 (记者 陆 俊 文/摄)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近日发布《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措施》提出,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国家实施制造业大规模设备更新,让传统产业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这意味着,借助新一轮工业设备更新浪潮,作为传统产业重要板块的家具行业,将迎来脱胎换骨式的焕新升级机遇。

  把握机遇:行业焕新升级正当时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中重点提出:坚持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品设备,提升安全可靠水平,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可以看出,“设备更新”不是简单地以旧换新,而是先进的,智能化、绿色化的全面升级换新,是跨越式的发展,是一场深刻的技术飞跃和产业升级。而家具企业也应着眼于长远,选择智能化、绿色化的先进设备,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实现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提升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迎接一个更加智能化、绿色化、现代化的未来。

  家具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备更新不仅关乎生产效率的提升,更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家具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此次《措施》的出台,无疑为家具企业升级换代提供了宝贵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特别是针对大规模设备更新的专项扶持,为行业转型升级按下了加速键。

  面对这一政策红利,家具企业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业内人士提出,家具企业需要重点关注几个方面,首先是引入自动化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品质和稳定性;其次是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优化资源配置;第三是推广绿色制造,选用环保材料,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

  设备制造企业:引领产业升级

  在这场设备更新的浪潮中,家具制造机械和设备企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技术创新的源头和产业升级的推动者,他们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研发能力,开发出更多国际领先、高品质、高效率的设备,以满足家具企业设备更新,转型升级的需求。在这一点上,国内家具设备领军企业弘亚数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据记者了解,弘亚数控以技术革新引领产业升级,实现了从单一设备数控化到全屋定制生产线智能化的飞跃,企业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不仅能够大幅提升家具生产的精度和效率,还能有效降低材料损耗,减少人工成本,为客户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比如公司研发的“一人线”智能生产线,由多台数控机床串联而成,仅需一名主操作工即可完成从选材、开料、封边、钻孔到包装的全流程生产,“一人线”的生产效率极高,制作一套衣柜仅需50分钟。此外,弘亚数控还成功研发出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家具机械产品,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地位,其中,国内首创的磁悬浮高速柔性封边机,各项参数指标基本接近或超过欧洲产品,而售价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一半,打破了国外高端封边机对中国市场的垄断。据弘亚数控销售总监彭玲介绍,公司凭借先进的智能化产品,如数控开料中心、柔性封边生产线、智能机器人+数控钻孔中心、高精度柔性生产连线、智能机器人以及自动化输送、分拣、包装设备等,为家具企业提供了整体装备解决方案。

  而以弘亚数控为代表的众多家具设备制造企业,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研发了低碳、绿色、智能化、数字化的前沿技术和设备,从产业链源头为整个家具行业设备更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助力家具企业实现焕新升级。

  焕新之路:家具业迈向新时代

  业内专家认为,随着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深入推进,家具行业将加速迈向智能化、数字化新时代。在这场变革中,企业不仅将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更在产品设计、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实现了全面升级。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家具产品更加个性化、定制化,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差异化的需求;数字化管理则让企业的运营效率大幅提升,决策更加科学精准。

  未来,家具产业将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持续深化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那些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勇于探索创新的企业,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新标杆和引领者。

  大规模设备更新不仅是家具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机遇,更是推动整个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在这场大潮中,家具企业需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以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让家具行业更早完成智能化、数字化、低碳化转型升级,使行业国际竞争力更强。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张海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