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 技术飞速迭代的 2025 年,极狐 GitLab CEO 柳钢在近期访谈中明确指出:“用 AI 赚钱的时代到了。” 这一判断背后,是他对 AI 编程赛道从技术狂欢到商业化落地的深刻洞察。作为极狐 GitLab 的掌舵人,柳钢凭借 20 年在 Oracle、SAP、微软等企业的职业经理人经验,以及在商汤推动 AI 商业化的实践,对 AI 编程领域的态势有着清晰的认知。
柳钢认为,AI 编程之所以成为全球 AI 应用领域独角兽最集中的方向之一,核心在于其价值能直接从 “有趣” 跨越到 “有用”,并激发用户付费意愿,具备规模化潜力。与去年相比,2025 年的 AI 编程市场已形成共识:软件开发是全生命周期过程,涵盖代码生成、安全审核、测试发布等环节,而 “用平台型产品实现智能化软件研发” 成为行业趋势。
谈及国内 AI 编程创业团队的洗牌潮,柳钢直言核心问题是 “模仿多而创新少”。许多团队盲目追热点,却忽视了 “产品是否被客户认可、客户是否愿意付费、付费能否覆盖成本” 等根本问题,最终因同质化严重而退场。他同时指出,硅谷在 AI 编程领域的领先性源于对先进大模型的接触和创新文化的鼓励,而中国企业受制于生存压力,创新难度更大,但随着开源大模型的崛起,这一局面正逐步改变。
在商业化环境上,中国市场的竞争更激烈。柳钢举例:美国企业每年愿为每位程序员投入约 1 万美元用于技术工具,而中国企业很难为每位程序员投入 6 万人民币;此外,国内大厂习惯 “自己做 + 免费服务”,让变现型企业面临更大挑战。基于此,他提出中国 AI 编程的破局点在于 “私有化部署” 和 “全周期智能研发”—— 约 50% 的中国企业要求代码强制私有化,单纯公有云架构无法满足合规需求。
对于 AI 编程产品的评价标准,柳钢强调 “程序员愿意用、企业愿意付费” 两大核心维度。他反对 “AI 编程工具仅适用于 demo 开发” 的观点,认为企业级产品必须达到工业级标准;也不认同 “人人皆可当程序员” 的说法,主张普通用户应享受软件成果,而非参与开发。展望未来,他预测全球通用型 AI 编程企业最终可能不超过三家,遵循 “二八定律”,因编程是标准化范式,且企业级产品切换成本极高。
*** 本页面内容属于广告资讯信息,如本信息内容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