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菏泽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冉凡文
初夏时节,处处涌动着蓬勃生机。
作为“中国牡丹之都”和齐鲁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山东菏泽近年来以文旅深度融合为抓手,推动城市发展动能加速转换。在“十五五”规划即将开局之际,菏泽如何依托千年牡丹文化与多元文旅资源打造发展新优势?文旅产业如何赋能乡村振兴?未来又将如何突破瓶颈?菏泽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冉凡文对这座千年古城的文旅发展新图景进行解码。
锚定核心目标:
打造世界牡丹文旅高地
问:菏泽在“十五五”文旅规划中确立了哪些核心目标?如何凸显独特性?
冉凡文:菏泽正全力构建“一核两区一带”文旅格局,即以世界牡丹文化旅游核心区为引领,建设鲁苏豫皖交界区休闲度假目的地、水浒文化旅游目的地,并深度融入黄河文化旅游带。通过差异化开发“牡丹、水浒、黄河、红色、农耕、祖源”六大资源,形成独特竞争力。
例如,今年牡丹观赏期带动抖音酒旅订单环比增长164%,销售额增长213%;水浒主题景区年接待游客超360万人次;黄河沿线非遗项目达74项,4A级景区4家。菏泽市正通过实景演艺、研学课程等创新形式,让文化资源“活起来”。下一步,我们将持续立足特色文旅资源,立足市场新需求,谋划一批精品文旅项目,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着力将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优势。
乡村振兴新引擎:
“一村一品”释放产业活力
问:文旅产业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冉凡文:我们通过“政策+项目+品牌+消费”四轮驱动,激活乡村文旅潜能。全市已打造10条乡村游线路、43个景区化村庄,形成工笔牡丹画、曹县汉服等近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年产值超300亿元,带动就业50万人。
以巨野工笔牡丹画为例,2万名画师年创150万幅作品,2024年实现书画产业综合产值达45亿,远销全球百余个国家和地区;曹县汉服占据全国50%市场份额,年销售额达120亿元,并在72个5A级古风景区实现90%覆盖率……这些“乡土IP”通过电商出海、文旅联动,正逐步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牡丹IP创新:
从节会经济到全产业链开发
问:菏泽如何持续擦亮“牡丹之都”名片?
冉凡文:我们构建了“节会+景区+文创”立体化发展模式。第34届牡丹节期间推出《只此青绿》等20余项高品质活动,7大牡丹园接待游客增长34.3%;曹州牡丹园打造昼夜双宴、唐风雅集等新场景;创新开发的“丹萌萌”IP形象衍生九色华服,成为现象级文创符号。
目前,牡丹产业已形成深加工产品260余种,年产值130亿元,并通过海外牡丹园建设推动“牡丹外交”。今年“五一”,菏泽因牡丹热度涨幅达167%,跻身全国小众城市TOP4。
破局与愿景:
从“文化资源大市”迈向“文旅产业强市”
问:当前发展瓶颈与破局思路是什么?
冉凡文:我们清醒认识到资源转化力、企业能级、产业链整合等方面的不足。下一步将实施“四大行动”:一是消费提质,加速浮龙湖野生动物世界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年内争创4A级景区1家;二是文化“两创”,推动非遗产品进景区,打造“菏泽有礼”商品体系;三是服务升级,新创黄河主题文艺精品;四是品牌创建,构建“三进三上”全媒体宣传网络。目标到“十五五”末实现年接待游客3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400亿元,让菏泽从文化资源大市真正蝶变为文旅产业强市。
从工笔牡丹画的乡野绽放,到汉服产业的“破圈”出海,再到牡丹IP的全球传播,菏泽正以文化创新为笔,在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的画卷上挥毫泼墨。当千年牡丹遇见新时代潮流,这座“东方花都”的文旅新篇章才刚刚开启。
(李希平 李开元)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