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儿童手表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该标准从电池安全、网络沉迷防治、个人信息保护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旨在为儿童智能手表的使用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
回应社会关切,强化安全保障。近年来,儿童智能手表市场快速发展,产品功能日益丰富,但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例如,部分手表存在隐私泄露、诱导消费、内容不当等问题,给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潜在威胁。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正是对这些问题的积极回应。
在电池安全方面,标准明确要求儿童智能手表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应符合GB 31241标准,并需通过过充电、挤压、热滥用等测试。此外,为确保充电安全,手表在充电过程中应不可操作,紧急呼叫功能除外。
在网络沉迷防治方面,标准提出儿童智能手表应支持设置使用时长和使用时段,管理端应具备应用程序的可用性控制功能。对于支付功能,首次启用时需征得监护人同意,并提供限额设置和账单查看等管理功能。
保护个人信息,筑牢隐私安全防线。儿童智能手表涉及大量个人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如何保护儿童的隐私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标准明确要求,儿童智能手表应制定专门的儿童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并在操作系统或管理端界面公开展示,供监护人查阅。此外,手表不可向应用程序默认开放麦克风、摄像头、定位等权限,需征得监护人同意后方可启用。
在内容安全方面,标准要求手表建立儿童专属内容池,定期更新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信息内容。同时,手表不可预置生成式语音问答应用程序,以防止不适当内容的传播。
推动行业规范,促进健康发展。此次标准的制定,不仅是对儿童智能手表市场的规范,更是对整个智能穿戴设备行业的引导。通过明确技术要求和安全标准,促使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功能开发中更加注重安全性和适用性,从而提升产品质量,增强消费者信任。
此外,标准的实施也有助于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例如,在生物特征识别方面,标准要求手表具备防假体呈现攻击检测功能,为使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进行身份验证的手表提供安全保障。
儿童智能手表的安全不仅仅依赖于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更需要家长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家长应加强对儿童智能手表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合理设置使用时间和功能权限,教育孩子正确使用智能设备。企业则应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和法规,持续提升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制定《儿童手表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是我国在儿童智能设备安全领域的重要举措。它不仅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提升产品质量,更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我们期待,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儿童智能手表能够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安全伙伴,而非潜在的风险源。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