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紫茜
焦香的糖油饼、咸香的炸酱面、热气腾腾的打卤面……北京胡同里的小馆,正以传统的手艺、实在的价格和浓浓的烟火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其中不乏有专程寻味的年轻人。这些藏在街巷里的味道,不仅承载着老北京的文化记忆,更在与新一代消费需求的碰撞中,折射出消费市场的理性回归与本真追求。
胡同烟火里的老味道
传递着北京的文化底蕴
“您几位?里边儿请——”进入黑窑厂糖油饼门店,油饼的焦香混着热油的滋滋声扑面而来。厨房里,师傅抡着胳膊揉面,面团在案板上“砰砰”作响,擀开、抹糖、对折,转眼成了生坯,滑入油锅后没多久就鼓鼓囊囊地浮起。
图为消费者在黑窑厂糖油饼门店内就餐。
记者看到,平日中午,店里百余张座位已挤得满满当当。“您要是再早来会儿,座位更紧张。到了周末,队伍能一直排到店门外头去。”店员告诉记者。
“来个糖油饼、一碗豆汁儿!”家住附近的张大爷是这家店的“回头客”,“吃了很多年,就好这口儿。”他表示,“你看这店,三十多年了,手艺一直没丢。”旁边桌的年轻姑娘小李正举着手机拍桌上的美食,“我是通过小红书知道的这家店,初次来尝糖油饼,刚咬下去那股焦香混着糖甜就直往嘴里钻,难怪大家都奔着它来。”
“黑窑厂糖油饼历经八道工序,糖配比更是钻研了十年。三十多年来,糖油饼不仅成为地区代表性特色美食,更代表了北京城一段充满烟火气的回忆。”门店经理郭宇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外,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金鱼胡同附近的方砖厂69号炸酱面店里,傍晚5点多已座无虚席。门口等位区域排了不少人,有外地游客,也有刚下班的打工人。玻璃隔断后,师傅正麻利地备菜。
图为消费者在方砖厂69号炸酱面门店内就餐。
“第一次来,真的很火爆。”从上海来旅游的小周边等边笑着说,“看到这南来北往的人坐在这里,吸溜着面条,聊着家常,很有烟火气。”
据方砖厂69号炸酱面品牌总监蒋盼盼介绍,品牌严格遵循传统制作工艺,围绕炸酱面“面、酱、肉、码”四大产品核心,提出了“一斤五花 六两酱”“四方肉丁 一厘米”“小碗干炸 90分钟”“四季菜码 热锅挑”四大核心标准,以保留老北京炸酱面的地道风味。同时,店内装饰、餐具以及服务人员着装,都透着浓郁的京味文化氛围。这让消费者不仅能品尝到美食,也能感受到北京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几块钱的满足感
藏着实在的生意经
丸子汤5元、烧饼夹肘子肉8元,连15元的牛肉面都能免费续面……走进忆城香老北京烧饼安定门门店,价目表上的数字透着一股实在劲儿。这样的质价比,正是北京胡同小馆打动消费者的又一张王牌。
但“便宜”并不等于“将就”。“肉是当天现卤的,烧饼更是讲究三分烙、七分烤。”店员向记者解释,“芝麻那面先在铁鏊子上烙到两面金黄,待焦香冒头送进烤炉。烤的火候最见功夫,得用慢火细细烘,直到外皮酥脆、内里松软,咬开时芝麻的香、面的醇混着热气直冒。”
而在北京东城区的藏经馆胡同,锅儿挑门店的热气混着卤香扑面而来。这里22元一碗的打卤面是不少消费者的首选:卤汁浓稠发亮,黄花菜、鹿角菜、木耳、蘑菇吸足了汤汁,五花肉片肥瘦相间透着油香,鸡蛋花在卤里散成金黄的碎,几样食材在热卤里交融得扎实饱满。把卤汁倒入刚出锅的面条里,筷子一拌,每根面条都裹上卤汁,让消费者品尝后直呼:“热气腾腾的锅挑,香喷喷的卤子,谁吃谁不迷糊。”
胡同小馆看似朴素的经营模式,实则攒下了实打实的口碑。记者在店的20分钟里,消费者往来不断:老街坊轻车熟路地点着“老几样”,也有常客一买就是七八个烧饼。
记者注意到,对现在的消费者,网红滤镜、品牌噱头渐渐失去了吸引力,大家更在意“钱花得值不值”。胡同小馆恰恰踩准了这份心思:价格贴着民生走,功夫用在食材与手艺上——新鲜的卤味、地道的老做法、熨帖的分量,拒绝花架子,回归食物本身。
小馆的走红
折射出年轻消费者需求的转变
记者走访发现,如今的胡同小馆里,年轻消费者的身影日渐增多。
“平时上班太累,来小馆就想随便点些吃的,图个舒服自在,而且这些小馆价格普遍实惠。”“95后”上班族小李说,“周末我常会到胡同里的小馆,就为这份‘不用端着’的松弛。”小李的话,道出了年轻人愿意涌入胡同小馆的原因。过去,社交平台上常见打卡高端餐厅、晒精致下午茶的场景;如今,年轻消费者更愿意寻找真实、小众又带点故事感的去处。胡同小馆提供了这样的空间:穿双帆布鞋,坐在小马扎上大口用餐,跟老板闲聊几句“豆汁儿得就着焦圈才对味儿”,这份随性与烟火气,成为不少人卸去都市压力的出口。
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胡同小馆,也源于对文化贴近感的向往。一碗炸酱面、一碟炒肝,都成了触摸城市历史的媒介。
“吃着这炸酱面,有种和城市‘贴得近’的感觉,挺特别的。”刚参加工作的小王常来胡同吃饭,他觉得听老板讲街巷的老故事,特别有代入感。
除了消费需求的转变,社交平台的助推还让更多人知晓了这些胡同小馆。打开小红书,“北京胡同小馆”相关笔记不在少数,不少年轻人自发分享探店感受:“黑窑厂的糖油饼甜而不腻,趁热吃特别香”“方砖厂69号炸酱面咸香浓郁,爽滑入味”。这些带着个人体验的分享,吸引了许多年轻消费者专门寻店,品尝胡同里的独特滋味。
业内人士指出,胡同小馆的走红,不仅是一次美食体验,更是消费市场的理性回归。当传统的烟火气遇上年轻人的新需求,当质价比战胜溢价,当真实体验取代刻意包装,消费便回到了原本的逻辑——为价值买单、为情感买单、为生活本身买单。
从胡同小馆的走红不难看出,消费市场正在回归本质:无论是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还是质价比的竞争力,最终指向的都是“消费者真正想要什么”。当年轻消费者在胡同里为一碗面、一个烧饼驻足,他们选择的既是一种味道,也是一种更真实、更自在的生活方式。而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趋势,或许正是消费市场的本真模样——毕竟,能留住人的,从来都不仅仅是食物,更是食物背后的温度与真诚。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