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团队最新完成的一项考古研究——对陕西一处春秋时期遗址男性贵族墓出土的微型铜罐内残留物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该残留物由牛脂作为基质混合一水碳酸钙颗粒,为美白化妆品。
这既是中国迄今最早的男性化妆品,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面脂,将中国先民制作美容面脂的历史提前了1000多年。
2017年,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刘家洼的春秋芮国遗址一座男性贵族墓发掘出土了一件微型铜罐,罐内保留的6克左右残留物遗存颇受瞩目。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杨益民教授课题组,近期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种建荣研究员、孙战伟副研究员以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德国马普学会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等开展合作,利用系列现代先进技术手段,对微型铜罐内的残留物完成综合分析,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专业期刊《科技考古》(Archaeometry)在线发表。
论文第一作者、国科大韩宾博士介绍,刘家洼遗址出土化妆品制作所用的一水碳酸钙是比较罕见的矿物,多见于湖泊沉积和洞穴沉积中的特殊钟乳石——月奶石。就制作化妆品而言,湖泊沉积杂质较多,而洞穴沉积易于取得纯品,所以配方中的一水碳酸钙应为先秦原始道家或方士在洞穴中采集钟乳石时所得。
这也成为中国先秦洞穴矿物用于化妆品的最早证据。而洞穴矿物资源的利用,则可能和道家“洞天福地”的洞穴崇拜以及洞穴矿物资源的利用相关。
韩宾说,动物脂肪作为基质生产药膏、化妆品等在《韩非子》《诗经》《山海经》等先秦文献中虽有记载,但描述简单,此前也没有考古实物验证。中国所知首次记录面脂制作方法的古文献是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当中明确“用牛髓。牛髓少者,用牛脂和之。若无髓,空用脂亦得也”的合面脂法。
此次刘家洼遗址以牛脂为基质的美容面脂发现,表明中国东周先民就已经制作并使用以油脂为基质的美容面脂,这比《齐民要术》记载的要早1000多年,从而将中国先民制作面脂的历史提前了1000多年。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