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养老、助老服务问题不容忽视。今年7月,商务部等13部门联合发布《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提出“探索发展社区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完善老年助餐服务,推进社区食堂建设。
记者观察到,许多老年食堂也悄然发展为“全龄友好”的模式,许多年轻人纷纷走进老年餐厅,体验平价、健康、安静的服务。
餐厅受老年人欢迎
10月17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长安商场负一层的“西城区父母食堂”,虽然下午5点刚过,但已经有不少人就餐,其中老年人占到一半左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家位于西城区月坛街道的养老餐集配中心,以开放式自助餐形式进行零售,每餐菜品有12—15种、主食5种,汤品免费供应,口味满足老人少油、少盐、软烂的需求。
除了提供老年助餐服务,一些社区还提供其他养老服务。10月14日,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街道在白纸坊东街31号院举办了养老服务市民大集。不到10点,一个个摊位前就聚集了周边的老街坊。记者注意到,摊位中不仅包含义诊、按摩、生活用品销售,还有养老配餐展示和主食、熟食售卖。
“我和老伴两个人,在家做饭掌控不好量,做多了就得吃好几天,趁着今天的活动想咨询一下养老餐的情况。”在白纸坊街道华方居家养老配餐中心展位前,老人们仔细询问养老配餐价格和菜品种类。“一荤一素15元,两荤两素30元,量大、干净,我和老伴每周在这里吃好几顿。”一位老人表示。
年轻消费者成常客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餐厅在服务老年人群的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在社交平台,许多年轻人交流“蹭老式”消费体验,其中老年餐厅以“健康、平价、便捷”等特点吸引年轻人前往就餐。
11月8日,在北京市丰台区西罗园第四社区的西罗园老年餐厅,记者观察到,餐厅中不仅有两鬓斑白的老人,同时有一些年轻人在此用餐。
正在西罗园老年餐厅用餐的贾先生告诉记者,“我在这附近上班,午休只有一个小时,本着就近原则选择这家餐厅来用餐。这里的饭菜的品种多、分量足、口味和品质有保障。”
除了在附近上班的年轻人以外,记者还看到许多身穿快递物流工作服的年轻人也在这家老年餐厅用餐,其中一位快递员李先生表示,他负责这一片区域的快递运送工作,所以到该餐厅用餐十分方便,饭菜物美价廉。“我现在吃的就是这家老年餐厅18元的‘一荤两素套餐’。这家老年餐厅的快餐区是排队打饭后直接找位置坐下来吃,对于快递行业的工作者来说,节约了等餐的时间。”贾先生说。
在西罗园老年餐厅工作的王大姐对记者表示,光顾老年餐厅的年轻消费者逐渐多了起来。“这个片区的快递员已经是我们餐厅的老顾客了,考虑到年轻人饭量大,我们就会问饭菜量够不够、吃饱了没有。”王大姐说。
对此,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表示,年轻人去老年餐厅就餐的现象,说明老年餐厅得到了更普遍人群的认可。“与此同时,年轻人去老年餐厅就餐也可以变相成为‘监督员’。年轻人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要求更高,因此他们会更加关注老年餐厅的卫生、菜品品质等方面,从而促进老年餐厅的规范化发展。”袁帅说道。
未来发展期待专业规范
随着越来越多的街道开设老年餐厅等便民服务点,未来是否有望实现规模化发展?有更多品牌加入老年餐厅运营?对此,万商俱乐部品牌专委会副秘书长李新龙对记者表示,老年餐厅要想规模化发展,需要观念的转变,与去老年餐厅就餐相比,有不少老年人还是愿意在家自己做饭。
而袁帅对未来老年餐厅规模化发展持乐观态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餐厅作为一种提供方便、健康、平价餐饮的服务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另一方面,政府也在大力推动老年餐厅的发展。与社会化餐饮相比,老年餐厅公益属性强,但是在发展初期往往难以做到盈亏平衡,需要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如发放运营补贴、减免租金、免费提供运营空间;加强顶层设计,根据城市发展情况规划布局老年餐厅及相关产业链等。同时,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促进老年餐厅的规范化发展。
袁帅认为,老年餐厅的运营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因此,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品牌加入到老年餐厅的运营中来,从而推动老年餐厅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本报综合)
*** 本页面内容属于广告资讯信息,如本信息内容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