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卢 岳 □ 王琦琛)随着旅游业的复苏和慢节奏生活方式的变化,如今,全国各地早市经济“热辣滚烫”。早市不再仅是一种物质交易的场所,而是已经成为文化交融与精神的“补给站”。不论是品尝地道的地方美食,还是沉浸在慢生活的节奏中,早市正以其独特魅力,推动着地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城市里的烟火气
一体化市场满足多元需求
早市的一头连着居民的“菜篮子”,另一头连着商户的“钱袋子”,既是市民生活的日常缩影,也是连接经济发展与民生冷暖的重要纽带。
北京市昌平区的回龙观文华市场以种类繁多的传统小吃唤起老顾客的儿时回忆;东城区的特吉特早市主打“碳水主食”,热腾腾的包子、香脆的油饼等丰富的早点,让人一早就感受到幸福的滋味;沙河大集则是一片怀旧的大集天地,不仅货品齐全,还洋溢着传统集市特有的热闹与人情味。
2024年12月28日,记者走进木樨园早市,现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早市自早上六点开市,一直营业到下午一点,吸引了大量周围居民以及游客的光临。市场内共有两百余个摊位,商品种类丰富,从新鲜的蔬果食材、日用百货到地方特产、特色小吃,涵盖了吃、穿、用、医等多个领域,吸引着各类消费者的光临。
记者注意到,尽管早市内摊位众多,但整体布局规划合理,宽敞的通道即便在人流量较大的时段也不会让人感到拥挤。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温暖的室内环境为消费者创造了舒适的消费体验。
“这里就是我们南三环的‘大集’,已经有15年历史了。”居民张女士告诉记者,“现在集市内聚集了老摊主和新商户,既有熟悉的面孔,也有新鲜的商品和刚加入的商家。”记者注意到,市场内不仅保留了原木樨园早市的经典商铺,如哥俩干果炒货、绿植花卉和观赏鱼店铺,还新增了宠物食品等多元业态,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记者在走访中看到,早市内的加工食品摊位尤其受欢迎,羊肉串、油饼、包子、卤味等各类小吃,深得消费者的喜爱。居民王阿姨分享道:“这里还能吃到热腾腾的包子和油饼,非常方便。”这样的早市,不仅为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更是城市文化的延续与人情的纽带,为忙碌的大都市注入了一抹温暖的烟火气。
重新定义慢生活
年轻人爱上“赶大集”
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早市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主战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进早市,将这里视为体验慢生活的独特场所。
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关于各地早市的攻略已经成为一大热门话题。延吉、成都、西安等地的早市因其独特的风味和浓厚的地方气息,成为年轻人的热门“打卡地”。年轻人自发地组成了“早市打卡团”,千里迢迢集结在市集前,拍照、品尝、社交,享受这份属于早市的独特韵味。
来自天津的“00后”张先生将这种对早市的热爱转化成了自己周末的“仪式感”。每到周末,他总会抽时间前往天津市区的西北角早市。“热气腾腾的豆腐脑和油炸果子,吃着小时候的味道,仿佛回到了童年。”张先生说,逛早市不仅能品尝美食,更能与这座城市建立一种深度的联系。
与此同时,早市的经营模式也在不断创新,许多年轻创业者将创意与传统相结合,带来了更丰富的商品和服务,使早市不再只是购物的场所,更成为文化交流和创意展示的平台。
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携手西湖区人民政府打造的“文二菜市”,创新性地将晨间经济作为核心,推出了全新的早市模式。该早市围绕“早茶早餐、早市早集、早起运动、早间参访、早游体验”五大主题,融合了祈福、锻炼、文创、兴趣活动等多元元素,吸引了大批追求个性化体验的年轻消费者。
早市经济复兴
持续释放新活力
“早市复兴的背后,是年轻人对慢生活的向往,也是现代人对于传统生活方式的重拾。”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表示,除了满足日常的购物需求,早市的社交属性和文化体验吸引了大量游客,进一步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了促进就业、扩大内需的新抓手。
《全国县域旅游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全国1866个县域旅游总收入平均值为42.95亿元,接待游客总人数平均值为508.27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41.19%、35.18%。作为小城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市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例如四川省乐山市专为游客设计的“早市游览路线”,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游客。
此外,早市还成为地方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湖南益阳市的传统竹编工艺品在早市的推广下迅速热销,并开始走向海外。这种将文化传播与商品销售结合的模式,不仅为摊主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也为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指出,早市的“轻经济”模式,以其灵活、便捷的特点,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参与。逛早市、摆地摊等活动不仅能够体验线下购物的乐趣,还培养了其创业意识。
洪涛表示,未来,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地方特产通过早市的推动将走得更远,影响力也将逐步扩大。早市带动的消费升级和文化传播,在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和地方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持。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