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消费调查

打击网络黑灰产业,起底第四方支付

时间:2020-09-08 11:26:09 来源:新华网

  实施套路贷,有人为你放贷收款;组织跨境赌博,有人替你收费洗钱……近年来,在许多新型涉网经济犯罪中,都有一个神秘环节——第四方支付。

  究竟什么是第四方支付,又如何支付,非法第四方支付是如何逃避监管的?记者最近前往苏州市公安局进行了深度调查,并与警方抓获的两名“火牛”第四方支付平台创建、运营犯罪嫌疑人进行了对话。

  第四方支付成网络黑灰产洗钱工具

  今年2月,苏州市张家港市一居民下载贷款App“有米有品”贷款3000元,扣除服务费、利息后,到手仅1650元。感觉收费过高,该居民再次登录App,试图提前还贷,没想到多次操作后,无法提前还款。

  5天后,该居民终于联系上“有米有品”的“客服人员”,按其指令,先还了1350元。然而,贷款App上相关贷款信息不仅没变化,还自动生成了一笔每日高达200元的违约金,且催债短信、电话不断。该居民无奈之下选择报警。

  案件案值不高,但警方调查发现,此案资金流向与以往套路贷不同。在套路贷犯罪团伙与受害人之间,还有一个特别的支付平台,将套路贷犯罪团伙与受害人“物理隔离”。这一平台名为“火牛”。张家港市公安局网警大队办案民警蔡浩介绍,这一平台不仅为“有米有品”提供资金结算,还为另外上百个套路贷App提供资金结算,受害者超21万人,放款流水高达4.8亿元。

  无独有偶。最近,苏州市常熟市公安局侦破一起涉案金额高达10亿元的跨境赌博案。梳理其资金往来,警方发现也是通过第四方支付平台结算。关注、研究第四方支付的苏州市公安局网安支队第六大队副大队长万伟曦介绍,今年以来,截至本稿发稿时,苏州市公安局网安部门破获的涉第四方支付的案件有9起,涉及约40个第四方支付平台,涉案总流水超100亿元。

  万伟曦说,从苏州公安最近破获的案件来看,第四方支付已成为网络黑灰产洗钱的重要工具,跨境赌博、套路贷、网络电信诈骗、淫秽视频传播等多种犯罪,都有利用第四方支付进行资金结算,以逃避金融监管和公安打击。

  非法第四方支付混淆资金往来、逃避监管危害大

  何为第四方支付,究竟是如何支付的?“火牛”平台是一个典型案例。记者近日前往张家港市公安局,与“火牛”第四方支付平台创建、运营犯罪嫌疑人王某、袁某进行了对话。

  二人介绍,所谓第四方支付实质是第三方支付方式的一种变异,很多是为网络黑灰产洗钱而开发的。当前,专业人士习惯于将支付宝、微信支付一类的网络支付称为第三方支付,第四方支付则是在第三方支付模式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去中心化,资金流向更难监管。

  犯罪嫌疑人王某进一步解释,在第三方支付中,形式上虽然是通过网络实现支付,但是第三方支付相关公司在银行仍有一个对公账户作为资金池,资金流转线路依然清晰可查。而在非法第四方支付中,没有一个对公账户作为资金池,而是通过购买大量的个人或虚假注册企业银行卡,交叉进行支付。

  犯罪嫌疑人袁某介绍,平台背后的“金主”有上百个,平台前端的“承兑商”也有数十甚至上百个,每个“承兑商”又有大量银行卡,平台自身也有上百张卡,而贷款者更是数以万计,这样就形成多层级的多对多关系,且放款、收款是不同的人、不同的卡,从而试图逃避监管。

  袁某还介绍,更高级的第四方支付,还会在“金主”和“承兑商”之间使用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结算,增加一道防火墙。

  张家港市公安局网警大队大队长朱正东说,非法第四方支付平台将上游犯罪集团与下游受害人之间的资金往来进行“物理隔离”,严重扰乱金融秩序,危害社会治安。

  非法第四方支付可快速蔓延 亟须严管严打

  不过,苏州公安内部专业人士表示,非法第四方支付并非不可遏制,关键在于两方面:一是加强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卡管理,遏制其买卖行为。目前,在第四方支付中,犯罪嫌疑人会购置大量银行卡、身份证、手机卡,例如张家港破获的这起案件中,“火牛”平台和“承兑商”均需高价从黑市购买大量银行卡以及与之对应的身份证号、手机卡。

  二是加强银行内部管理,提升资金流动异常银行卡发现能力。

  苏州市公安局网安支队副支队长赵冰建言,在网络黑灰产生态链上,第四方支付平台已成重要支撑环节。“打蛇打七寸”,应深入研究非法第四方支付,寻找其薄弱点,多部门联合治理,并开展专项行动进行打击。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刘坤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