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新春走基层 > 本网专稿

护好“钱袋子” 安心过大年

——记者蹲点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反诈中心见闻

时间:2024-02-08 10:00:04 来源:消费日报

1-3.jpg

图为劝阻员正在拨打劝阻电话。

1-2.jpg

图为孙宇正在介绍反诈中心工作情况。

1-1.jpg

图为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反诈中心办公室。

  □ 本报记者 暴梦川/文 桂岩鹏/摄

  眼下春节消费渐入高潮,此时也正值电诈案件易发期。在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反诈中心,一群人依旧通过电话与正在进行电信网络诈骗的不法分子在战斗,为的是守护群众的“钱袋子”。

  反诈中心电话忙 劝阻员化身话务员

  “您好,这里是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反诈中心,您刚才是否接到过免息贷款的电话,那是诈骗电话……”2月1日,记者走进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反诈中心看到,工作人员正不断地通过电话与群众进行沟通,反复询问其是否接到过诈骗电话、诈骗信息,提醒群众防止上当受骗。而在另一边,民警们正在根据近期的反诈工作反复复盘,进行经验总结。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且花样繁多,不法分子行骗手法新旧杂糅,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丰台分局反诈中心主要负责全区的反诈宣传、劝阻、资金拦截等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96110全国反诈热线,针对可能存在的被骗情况进行劝阻。”丰台分局反诈中心中队长许娜告诉记者,“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让更多的群众知道电信网络诈骗、了解电信网络诈骗手法,避免财产损失。”

  96110的职能是预警、劝阻和接受咨询。丰台分局反诈中心劝阻工作负责人孙宇告诉记者,目前反诈中心的劝阻员们每天需要对全局3000多条预警线索进行核查跟进,每一条线索都需要劝阻员们打电话核实。

  虽然劝阻员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当群众接到预警、劝阻的电话时,还是有人不理解。孙宇坦言,最怕事主在收到96110电话后不接通、不理睬。“有的群众并不知道96110这个电话是干什么的,面对我们的询问或告知不予理睬,有时候还会对我们的工作产生质疑。”

  尽管如此,丰台分局反诈中心的劝阻员们却从未懈怠,为的就是能从电信诈骗分子的洗脑中成功劝醒事主。

  为了避免群众的财产损失,劝阻员们可谓使尽了浑身解数。劝阻员们“变身”话务员,反复拨打劝阻电话,掰开揉碎地讲解诈骗手段,劝解事主及时止损。他们了解最新套路,揣摩受害者心理,更新劝阻话术。他们知道,这是和骗子之间的较量,一旦错失了劝阻时机,事主就很有可能扩大损失。

  诈骗手段变化多  96110切记要接听

  临近假期,大家都沉浸在节日的氛围当中,一些骗子也会在春节期间“加班加点”。面对电信网络诈骗,许娜提醒大家仍不能掉以轻心。

  春节期间,刷单返利兼职诈骗的风险尤其高,因为不法分子会利用人们在这个时候往往想通过简单的手段赚取一些额外收入的心理进行诈骗。

  “在每天接收的众多劝阻电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几种典型的诈骗类型。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刷单返利诈骗,也被我们称为诈骗之王。这种诈骗方式之所以如此普遍,是因为其获取渠道众多,包括社交媒体、短信、电话等。诈骗分子可能会将事主拉入微信群或QQ群,以小额返利的形式吸引受害者进入骗局,然后诱使事主加大投资,最终骗取受害人的财产。”孙宇告诉记者。

  目前是ETC、机构清零等短信诈骗的高发期。这些短信通常会伪装成官方通知,让大家点击链接或提供个人信息。遇到这类情况,一定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

  春节期间,机票和酒店退费诈骗也是常见的一种。如果收到航班取消或需要赔付的消息,应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避免进入诈骗者设下的陷阱。

  网络投资诈骗也是一大隐患。很多群众因为对网络投资知识了解不足,容易被一些虚假的投资平台或个人所吸引,将自己的资金转到对方的个人账户中。但实际上,这些资金往往有去无回。

  此外,医保卡诈骗也是过节期间群众经常遇到的典型案例。群众可能会收到提示医保卡已到期或者可以报备的短信,骗子往往会伪造一个与官方相似的网站页面,诱导受害者输入个人信息,从而盗取受害者的身份和账户信息。

  丰台分局反诈中心建议大家,春节期间如果遇到诈骗分子的侵扰,一定及时接听96110的电话,这个号码是公安机关的预警劝阻电话,说明机主或机主的亲朋好友可能正在遭受电信网络诈骗。应配合公安机关的问询,切勿轻信陌生人的信息,天上没有掉馅饼的好事,更不要随意向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或进行转账。同时,对于来自亲戚或朋友非正常的电话或信息,大家应该通过其他渠道进行核实,确保其真实性。

  “面对诈骗,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轻信陌生人的信息,更不要随意给陌生账号转账,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春节期间,丰台分局反诈中心的民警也将持续‘在线’,帮助群众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守护好群众的‘钱袋子’。”许娜表示。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张海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