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期导读
本时段,消费领域热点话题高位运行。消费日报舆情中心列出几个重点事件,让读者持续关注近期消费类舆情热点。
二、热点事件展示
1.多名网友反映茉莉奶白实物与宣传不符,店员说宣传图只用来看不用来喝。
舆情事件:12月11日,多名网友发帖称,茉莉奶白新品“草莓白巧”、“草莓白巧米麻薯”实物与宣传图不符,实物里看不见草莓果肉。
据网友分享上述两款饮品实图表示,几乎看不到草莓果肉,同时,有网友反映“喝不出草莓味”、“全被代可可脂白巧味盖住了”。
通过从武汉两家茉莉奶白门店下单的2杯“草莓白巧”和2杯“草莓白巧米麻薯”到手可见,饮品底部仅有少许草莓果粒,与宣传图中的大量草莓果肉相差甚远。而茉莉奶白官方宣传图中,两款草莓新品底部均有大块草莓果肉,约占整杯四分之一。
舆情发展:针对网友提出的质疑,茉莉奶白门店店员回应称,此前有顾客向门店反映,草莓果粒较大导致吸管难以吸取,门店就优化了制作方式,将鲜草莓捣碎成小颗粒后使用。对于草莓果肉稀少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骑手配送过程中,草莓果粒被摇晃后与奶茶融合。
此外,该店员还表示,每一杯草莓饮品都添加足量鲜草莓。对于实物与宣传图相差较大的问题,店员称宣传图做出来是为了给顾客看的,不是用来喝的。
据一名消费者透露,他以“宣传图片与实物不符,涉及虚假宣传”向茉莉奶白门店申请退款,该门店同意退款。据观察发现,茉莉奶白官方宣传图上未标注“图片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实际上,如果产品图片与实物严重不相符,则涉嫌广告欺诈、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
舆情数据分布:主要分布于短视频端。其中短视频端97905篇次占比48.94%,其次依次为微博端52479篇次占比26.23%、新闻端17440篇次占比8.72%、客户端16699篇次占比8.35%、问答端7105篇次占比3.55%、网站端4330篇次占比2.21%、微信端1916篇次占比0.96%。
图为信息分布来源
新闻报道及网络评论主要围绕“茉莉奶白、虚假、宣传、草莓、话题、麻薯、奶茶”等关键词展开。
图为媒体印象词云图
本次事件中,负面新闻1.12万条,占比5.58%,中立新闻15.73万条,占比78.65%,正面新闻3.16万条,占比15.78%。
图为信息属性走势图
情感分布图【注:单位(万)】
该事件网络信息总量共计19万余条。其中短视频8万7千余条、微博5万2千余条、客户端2万4千余条成为热度最高传播渠道。
图为平台活跃度分析【注:数据=文章发布+视频发布+评论+阅读+转发+点赞+投票】
舆情启示:在当今这个视觉为王的时代,商家们不遗余力地在宣传上花费心思,试图用一张张光鲜亮丽的图片,捕获消费者的心,这本无可厚非。然而,当“茉莉奶白”这一饮品以宣传中的绝美姿态出现在公众视野,而实物却与之大相径庭时,这不仅仅是对消费者的一次欺骗,更是对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公然挑衅。
宣传中的“茉莉奶白”,如同艺术品般精致,奶白与翠绿交织,茉莉花瓣轻轻漂浮,每一帧都透着清新雅致。它不仅仅是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展现,让人光是看图就心生向往。然而,当消费者满怀期待地品尝实物时,却如同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实物与宣传的差距,不仅仅是颜色、口感的差异,更是对消费者信任的严重背叛。那杯所谓的“茉莉奶白”,色泽暗淡,奶泡稀薄,茉莉的香气被廉价的香精味所取代,让人不禁质疑,这究竟是饮品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
更令人气愤的是,面对消费者的质疑,店员竟以“宣传图用来看,不用来喝”作为回应。这句话,不仅暴露出商家对消费者权益的极端漠视,更折射出其对商业诚信的彻底丧失。在消费者主权日益觉醒的今天,任何试图通过虚假宣传来赚取暴利的商家,都将面临市场的严厉惩罚。
“茉莉奶白”事件,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消费纠纷,它更是一次对商业伦理的拷问。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商家应该明白,只有真正尊重消费者,坚守诚信经营的原则,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茉莉奶白”事件,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商家在诚信经营上的缺失,也照出了消费者在面对虚假宣传时的无奈与愤怒。在此,呼吁所有商家,无论大小,都应坚守商业诚信,拒绝虚假宣传,让每一款产品都经得起消费者的检验。同时,也提醒广大消费者,面对商家的宣传,应保持理性,学会甄别真伪,共同营造一个健康、诚信的消费环境。
2.极越汽车将关闭整车业务,公司发内部信称进入创业2.0阶段。
舆情事件:12月10日,极越公司内部传出消息称,公司股东方将不再投资,以及极越本周将关闭整车业务。此前,极越汽车生产部门已经开启裁员。
12月11日,极越CEO夏一平对全体员工发了一封内部信,坦诚表明公司目前正遇到困难,需要立即调整,进入创业的2.0阶段,管理层将全力以赴,与全体员工共渡难关。
12 月12日,据网传视频显示,极越 CEO 夏一平现身公司总部办公室,现场一度引起冲突,众多员工围住夏一平并提出诉求。此次员工“围攻”夏一平主要有4点诉求,分别为极越将今年10月和11月的员工社保、医保和公积金缴齐、今年12月工资、五险一金、个税缴完、离职日给员工“N+1”的赔偿款,以及将员工落户流程走完。
现场有员工因为担心夏一平“跑路”,要求公司在今天把工资结算完,不然需要扣留夏一平身份证和护照。
夏一平回应称:“知道大家都很生气,各位跟着我们干了这么长时间,也很感谢,这些问题都在解决,现在在跟大家沟通,如果逃避就不会来了。”有极越内部员工证实了这一说法。“他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融资,他也在积极联系投资方寻求帮助。”内部人士透露。
舆情发展:据工商信息显示,极越的前身是集度汽车,是百度与吉利汽车在2021年1月共同成立的汽车品牌,当前由浙江吉利产投控股有限公司持股65%,上海幂航汽车有限公司(曾用名:集度汽车有限公司)持股35%,两公司分别是吉利和百度旗下公司。在2022年6月发布了首款概念车ROBO-01,但后来因为生产资质问题,在2023年8月,集度汽车更名为极越。
在这场“更名”风波后,极越汽车出现了宣传断档,这也是极越首款量产车极越01在2023年10月底正式上市后销量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
12月13日晚间,吉利和百度发表关于极越汽车的联合声明,作为股东,将积极协助集度管理层妥善处理相关事宜:第一时间解决员工社保缴纳、离职员工补偿问题;维护用户车辆正常使用、售后和维修保养;推进其他事宜的合理合法解决。
12月15日,百度集团副总裁、智能驾驶事业群组总裁王云鹏在朋友圈公开表示:“我们已经开始行动,智驾和地图导航有我们兜底,请极越车主放心。”
此前,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则发布微博称,吉利会以负责任的态度,采取切实行动,把车的正常使用和售后服务做好。杨学良还表示,对于吉利能够单方面解决的问题,集团将立即采取行动,而对于需要与百度协商的问题,也将加快推进。杨学良的微博还透露,他们在吸纳极越工程师到吉利为车主提供保障服务的团队中。
舆情数据分布:主要分布于短视频端。其中短视频端89891篇次占比44.56%,其次依次为微博端62053篇次占比30.76%、客户端27043篇次占比13.41%、新闻端11850篇次占比5.87%、微信端5451篇次占比2.70%、网站端2471篇次占比1.22%、问答端1502篇次占比0.74%。
图为信息分布来源
新闻报道及网络评论主要围绕“汽车、困难、员工、解散、吉利、百度、内部”等关键词展开。
图为媒体印象词云图
本次事件中,负面新闻4.36万条,占比21.61%,中立新闻14.40万条,占比71.38%,正面新闻1.41万条,占比7.01%。
图为信息属性走势图
情感分布图【注:单位(万)】
该事件网络信息总量共计18万余条。其中短视频7万8千余条、微博6万2千余条、客户端3万2千余条成为热度最高传播渠道。
图为平台活跃度分析【注:数据=文章发布+视频发布+评论+阅读+转发+点赞+投票】
舆情启示:极越汽车宣布将关闭整车业务的消息无疑给业界和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震惊。作为一家备受瞩目的新兴电动车制造商,极越汽车的这一决定不仅标志着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急遽下降,更让许多投资者和消费者对其未来充满了深深的担忧。
尽管极越汽车CEO夏一平提出了“创业2.0阶段”的口号,希望通过合并职能重复的部门和岗位、削减短期内无法提升财务表现的项目等措施,来优化内部管理,提升经营效率。然而,这些措施也不能挽救极越汽车的颓势。
回顾极越汽车的发展历程,公司曾以创新的电动车型和独特的市场定位受到关注,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业绩却明显下滑。夏一平试图通过提升生产效率和优化产品线来扭转颓势,但这些努力显然未能奏效。如今,关闭整车业务这一“痛苦的决策”似乎成了公司最后的救命稻草。
从市场反应来看,极越汽车的股价在公告发布后短时间内大幅下跌,显示出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前景的强烈担忧。同时,关闭整车业务也将对公司的品牌形象造成严重损害,可能导致客户信任度下降。此外,员工们也面临着被裁员的风险,这无疑将给公司的稳定和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极越汽车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未因关闭整车业务而得到解决。尽管公司的技术研发能力被业内认可,但在产品落地及市场推广方面却没能取得应有的成绩。如今,随着消费者对电动车的需求不断增加,他们对性能、续航及成本的要求也变得更加苛刻。极越汽车的产品未能跟上这些变化,导致其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
因此,极越汽车的创业2.0阶段能否力挽狂澜,仍然是一个未知数。公司需要更加深入地反思自身的问题,找到真正的病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即使进入了所谓的“创业2.0阶段”,也难以避免走向衰败的命运。
3.多名领克车主反映用户APP车控使用出现异常,无法连接网络。
舆情事件:12月13日,有多名车主发帖称领克App出现问题,“断网了”,“App定位出问题了”,“App赶紧修复一下”。用户在车主群以及社交平台留言,反馈自己遇到的问题。有用户在车主群中表示,自己锁不了车。
对此有网友怀疑称,“断极越的网,断错品牌了,断成领克了,编号输错了,大家耐心等待,预计半个小时左右修复。”
舆情发展:据领克客服表示,APP异常的情况,是由于云端服务器出现异常波动导致部分车控App使用出现异常,目前已在紧急处理。针对“断极越网断错断成领克”的传言,客服表示暂没有收到相关通知,“如果后续坐实了,是肯定会在官网告知的。”
据悉,近期吉利参股的极越出现经营危机,而领克也为吉利旗下品牌。另据其他媒体报道,早之前网络上流传着一份署名为“中国移动通讯集团上海有限公司闵行分公司政企部”的邮件,里面提到集度汽车车联网业务未结算费用共计 205.6万元,“如12月20日前未支付相关费用,届时会对集度名下全量车联网卡操作欠费停机流程,MNO/RNR 平台不再提供维保服务。”(备注:集度汽车后来更名为极越汽车)
目前极越汽车、中国移动都没有正面回应欠款问题。此外,即使网传的邮件情况属实,那么移动方面也是在12月20日前,而不是现在就断网。
舆情数据分布:主要分布于短视频端。其中短视频端98823篇次占比49.30%,其次依次为客户端39575篇次占比19.74%、微博端27132篇次占比13.54%、新闻端21728篇次占比10.84%、微信端6846篇次占比3.42%、网站端3789篇次占比1.89%、论坛端860篇次占比0.43%。
图为信息分布来源
新闻报道及网络评论主要围绕“领克、汽车、车主、连接、异常、网络、话题”等关键词展开。
图为媒体印象词云图
本次事件中,负面新闻4.54万条,占比22.66%,中立新闻14.73万条,占比73.49%,正面新闻7715条,占比3.85%。
图为信息属性走势图
情感分布图【注:单位(万)】
该事件网络信息总量共计17万余条。其中短视频8万8千余条、客户端4万1千余条、微博2万7千余条成为热度最高传播渠道。
图为平台活跃度分析【注:数据=文章发布+视频发布+评论+阅读+转发+点赞+投票 单位(万)】
舆情启示:领克汽车的用户APP车控功能出现异常这一事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不满。
领克汽车作为一款主打智能化、科技感的品牌,其用户APP本应成为车主与车辆之间的桥梁,提供便捷、高效的车控体验。然而,现实却与宣传大相径庭。车主们纷纷反映,APP的车控功能频繁出现无法连接网络的情况,使得远程控制、车辆状态查看等本应轻松实现的功能变得遥不可及。
这种故障频发的情况,不仅严重影响了车主的用车体验,更是对车主权益的严重侵害。消费者花费重金购买的不仅仅是汽车本身,更是对品牌的信任和对智能化功能的期待。然而,领克APP的车控故障却让车主们感到被忽视和背叛。
更为令人愤怒的是,面对这一问题,领克品牌的回应显得苍白无力。车主们多次通过官方渠道反馈问题,但得到的往往是敷衍的回复和漫长的等待。这种缺乏诚意和责任感的态度,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车主们的不满和失望。
领克品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车主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如果连基本的用户服务都无法保障,那么再先进的技术和再响亮的口号也只是一纸空文。因此,领克品牌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彻底解决APP车控功能异常的问题,并加强对车主的服务和沟通,以实际行动赢得车主的信任和尊重。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