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舆情观察 > 舆情资讯

热点聚焦 | 驾考软件“驾校一点通”因新增“真题”实为旧题引发投诉

时间:2024-06-20 17:52:07 来源:消费日报网

  舆情事件:据中国网报道,近日,有匿名学员爆料,在使用知名驾考软件“驾校一点通”时,发现平台新增了数百道标注为“真题”的题目,但该学员在刷题过程中发现,这些“真题”多是之前被删除的旧题。

图片1.jpg

  据媒体调查,各社交平台上均有大量学员反映驾考软件“驾校一点通”存在类似的问题。有用户称,“减完题再悄咪咪地补上去,说是新规题,真是为了卖VIP没有道德底线”;也有用户称,“整天都加一些重复的、偏门的题目,垃圾app耽误我时间”。

图片2.jpg

  学员对驾校一点通事件的吐槽

  驾考学习软件应是为学员提供便捷、高效且真实的驾考复习资源的工具,如今确让学员在备考过程中产生了不必要的困扰和疑虑。很多用户都在质疑这些“真题”究竟是从何而来?

  根据相关规定,驾考真题的发布权掌握在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手中,任何第三方平台都不具备获取和发布真题的资格。经过调查发现,这些新增的题目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之前已经存在过并且之后又删除了的旧题。

图片3.jpg

  一些被删后重新上架的旧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这明显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图片4.jpg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员开始意识到自己被蒙蔽的事实,不少社交平台上均能看到学员对这款驾考学习软件的不满。

  据了解,“驾校一点通”这款驾考学习软件在在业界一直备受争议。2021年,该软件就因“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被工信部点名通报,说其在用户隐私保护方面存在严重疏漏。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各种投诉更是屡见不鲜,包括诱导消费、退款难、服务质量差等。

图片5.jpg

  黑猫投诉平台

  舆情分析:消费日报舆情中心根据网上传播数据进行具体分析,舆情数据主要分布于新闻端,其中新闻端4280篇次占比41.87%,其次依次为微信端3055篇次占比29.89%、客户端941篇次占比9.21%、微博端861篇次占比8.42%、网站604篇次占比5.91%、博客192篇次占比1.88%。

图片6.jpg

  图为信息分布来源

  新闻报道及网络评论主要围绕“题库、考试、真题、驾校、资料、会员、程序”等关键词展开。

图片7.jpg

  图为媒体印象词云图

  本次事件中,负面新闻5187条,占比50.75%,中立新闻4832条,占比47.28%,正面新闻198条,占比1.94%。

图片8.jpg

  图为信息属性走势图

图片9.jpg

  情感分布图

  该事件网络信息总量共计9014条。其中微信3055条、网站2526条、客户端2159条成为热度最高传播渠道。

图片10.jpg

  图为平台活跃度分析【注:数据=文章发布+视频发布+评论+阅读+转发+点赞+投票】

  舆情启示:作为“孕育合格驾驶员的摇篮”,驾培行业健康发展对于道路交通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伴随着互联网及在线教育培训市场的崛起,线上驾考学习平台也成为越来越多驾驶学员进行培训的重要方式,因此作为提升驾驶员技能水平的关键平台,更应被视为确保交通安全的“坚实防线”。

  此次知名驾考软件“驾校一点通”,将已经删除的旧题以“新真题”身份重新上线,并以此作为促进充值、加入会员等手段,无疑引发了学员不满,更让智慧驾培平台的服务内容和培训质量收到关注和质疑。

  对于驾考学习软件市场,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第三方平台的监管力度,确保其提供的题库和资源真实可靠,维护学员的合法权益。

  作为驾考学习软件平台,更应提高题库更新的透明度,明确标注题目的来源和更新时间,让学员能够清晰了解自己所使用的题库资源。平台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尊重学员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得通过虚假宣传或误导性信息诱导学员消费。并且平台应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学习体验,为学员提供真实、优质的学习资源和服务。同时,应积极回应学员的反馈和投诉,及时解决问题,赢得学员的信任和支持。

  毕竟,驾考学习平台应以学员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提供真实、优质的学习资源和服务,通过赢得学员的信任和支持,推动驾培行业的健康发展。反之,如果平台发力的重心放在如何大搞营销促销,甚至发布虚假题目赚取利益,那么平台的培训质量、学员的学习成效、道路的安全驾驶又将如何保障呢?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李佳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