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今日关注 > 旅游资讯

从桑蚕茧到文旅IP:四川资阳乐至产业振兴的国际传播密码

时间:2025-06-23 17:07:23 来源:消费日报网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罗颖 □ 杜佳睿 桂彬凯)2025年6月20日,上海电视台纪录片创制中心团队协同BBC Studios自然历史部制片人Paul Williams(BBC纪录片《地球脉动》《绿色星球》制片人),深入“中国桑都”,实地探访红旗丝绸厂、蚕桑养殖大棚、非遗炒茶技艺传承工坊、中国桑都文化展示馆等点位,既对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蚕桑产业全链条发展进行了直观呈现,更是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文化与经济共振的生动实践,为乐至县蚕桑产业现代化发展注入国际传播动能。

微信图片_20250623164619.jpg

参观蚕桑博物馆

科技赋能养殖现场

踏入乐至县“鼎生”标准化蚕桑养殖大棚,科学规划的通风系统与光照设计正为蚕宝宝营造理想生长环境。成片蚕架上,五龄蚕正以沙沙声响奏响丰收序曲——这里采用科学饲料配比、半自动作业等技术,单张蚕种实现产量45至50公斤,较传统模式提升15%。据大棚负责人介绍,2025年已完成3批次1200张蚕种发放,带动1100余名村民就地就业,预计产茧54吨,产值突破378万元,这第二季第三批次蚕茧,加上政府2元/公斤的补贴政策,蚕农实际收益可达72元/公斤。

微信图片_20250623164626.jpg

摄制组一行了解蚕桑产业

传统产业的现代化蜕变

在非遗炒茶工坊,新鲜采摘的桑叶需在2-5小时内完成萎凋工序,赓续完成杀青工序。非遗传承人在高温热风设备蒸腾的雾霭中,以炒茶锅为舞台,配合“三杀三揉+低温烘焙”传统工艺为大家呈现了一场优雅的指尖茶韵“交响曲”,清香逐步沉淀,转为醇厚的焦香和回甜,泡制的茶叶其“清雅甘醇”的口感也引得探访团队频频点赞。而中国桑都文化展示馆内,从近代桑蚕画像到现代桑枝菌培育技术的演变历程,全景呈现了乐至“千年蚕桑之乡”的文化厚度。

微信图片_20250623164629.jpg

近距离体验非遗制茶

在蚕丝被制作工坊,传承人正在进行“拉绵”工序,两位匠人各执蚕丝薄片一角,以经纬交织的手法将丝绵层层叠加,形成蓬松如云朵的被胎——这种纯手工拉制的蚕丝被,其纤维长度可达1200米,保暖率比普通棉被高30%,2024年相关产品产值已突破40万元。

微信图片_20250623164632.jpg

查看红旗丝绸厂产线

国际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样本

“这里的产业模式兼具传统智慧与现代创新。”创制中心团队在参观时感叹。此次国际媒体的到访,不仅是对乐至县“蚕桑+文旅+科技”融合发展的认可,更开启了其与全球自然纪录片领域的合作可能。未来,乐至县将以此次探访为契机,持续深化“蚕桑文化IP+数字农业+跨境传播”的发展路径,让千年蚕桑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冯举
相关新闻